开放大学在线学习搜题
当前位置:首页 > 真题试卷

问题

伤寒解惑九法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

发布时间:2025-02-07   作者:形考任务   浏览:0

点击下方查看答案

1、提出李克绍先生“活泼泼地注疏通解了活泼泼的《伤寒论》”的是

 

A:谷越

B:李心机

C:王新陆

D:李树沛

答案: 【】

22012年以李克绍先生为创建人的齐鲁伤寒流派,成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批准建设的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3、李克绍先生参与编写的伤寒研究著作有:

 

A:《伤寒论串讲》

B:《伤寒论语释》

C:《伤寒百问》

D:《胃肠病漫话》

答案: 【】

4、由于《伤寒解惑论》提出众多反传统的学术观点,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,为伤寒学术的争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5、《伤寒解惑论》的学术特色主要有

 

A:随证治之

B:创新学术

C:传授方法

D:结合案例

答案: 【】

 

第一章 章节测试

1、《内经·热论》所说的“伤寒有五”不包括()

 

A:热病

B:疫病

C:湿温

D:中风

答案: 【】

2、不能够体现《伤寒论》的内容包括温病的证据有()

 

A:吴鞠通依据伤寒论证治思想著《温病条辨》

B:温病学的化斑汤,就是《伤寒论》中白虎汤的加味

C:“救阴不在血,而在津与汗,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。” 这实际来源于《伤寒论》中的桂枝甘草汤、桂枝加附子汤和猪苓汤

D:《伤寒论》的治法中有清泄热邪、通下实热、育阴清热、急下存阴及清热生津等

答案: 【】

3、关于《伤寒论》六经的涵义,下列说法正确的有:(

 

A:专指经络

B:概括了脏腑、经络、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

C:既是辨证的纲领,又是论治的准则

D:是指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,也就是三阴三阳

答案: 【】

4、下列哪一不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:(

 

A:标本缓急

B:分步治疗

C:调整阴阳

D:表里先后

答案: 【】

5、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》93条“以此表里俱虚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而自愈。”

 

A:因此

B:接着

C:假如

D:于是

答案: 【】

 

第二章 章节测试

1、从语言文字,句法修辞的角度去研究《伤寒论》始于

 

A:喻嘉言

B:成无已

C:王叔和

D:尤在泾

答案: 【】[$]

2282条“少阴病,欲吐不吐,心烦,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属少阴也,虚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,少阴病形悉具,小便白者,以下焦虚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”。此句的行文顺序为

 

A:直叙

B:夹叙

C:倒叙

D:后叙

答案: 【】

3、在直叙之中插夹入句子结构,多是作注释,补充或对比鉴别之用,夹入的语句又称自注句,有助于突出深化主题,加深印象。这种句法在〈〈伤寒论〉〉中比比皆是。下列不属于夹叙的是:

 

A:67条“伤寒,若吐,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汤主之。”

B:215条“阳明病,谵语,有潮热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,但硬耳,宜大承气汤下之。”

C:23条“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,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。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,更下,更吐也。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”

D:61条“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,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”。

答案: 【】

4、将条文后面的某段文字提前到另一段文字前,亦称为“反文兜转”。又称:

 

A:后叙

B:倒装

C:副装

D:前置

答案: 【】

536条“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麻黄汤“。二经合病,必是两经病症状同时出现,太阳病所见的 发热恶寒,脉浮与阳明病所见之证因在相关条文中已经论及,故在此条中没有赘述.此省文法为:

 

A:举症略症

B:举脉略病

C:举症略病

D:举病略症

答案: 【】

 

第三章 章节测试

1、太阳病邪郁在表八九日不解,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衄血而解的机理,原文以“太阳随经,瘀热在里”概括发生机理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2、下列哪项不属于桂枝汤证适用脉症?

 

A:身体疼痛

B:鼻鸣干呕

C:脉浮数

D:脉浮弱

答案: 【】

3、原文“伤寒脉弦细,头痛发热者,属少阳,少阳不可发汗……”,后面的一句为

 

A:发汗则悸而惊

B:发汗则谵语

C:发汗则亡阳

D:发汗则烦而悸

答案:

4、太阳病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

 

A:风寒袭表

B:营卫不和

C:肺气不宣

D:风寒束表

E:荣弱卫强

答案: 【】

5、太阳病中风证的基本治法是

 

A:辛温发汗

B:解肌祛风

C:扶阳固表

D:调和营卫

E:疏风散寒

答案: 【】

 

第四章 章节测试

1、太阴提纲证中的腹满,是由于脾虚运化失职,造成寒湿内阻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2、根据158条,病人心下痞,用下法反而导致“其痞益甚”的机理是:

 

A:“胃中虚,客气上逆”

B:“结热”

C:“阳气重

D:“下焦虚有寒”

答案: 【】

3、少阴中风,脉阳微阴浮者,为不愈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4、厥阴中风,脉微浮为欲愈,不浮为未愈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5、“少阴中风,脉阳微阴浮者,为

 

A:

B:为欲愈

C:可治

D:不治

答案: 【】

 

第五章 章节测试

1、根据原文,造成蛔厥的关键病机是:

 

A:“阳气重”

B:“脏寒”

C:“胸有寒”

D:“内有久瘀血”

答案: 【】

2、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人参、炙甘草、大枣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3、“半日许”大概时长为12小时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4、下列哪一首方剂是去滓再煎法的代表方

 

A:生姜泻心汤

B:竹叶石膏汤

C:小柴胡汤

D:白虎汤

答案: 【】

5、麻子仁丸中用到的籽仁类药物有:

 

A:桃仁

B:葶苈子

C:麻子仁

D:杏仁

答案: 【】

 

第六章 章节测试

1、()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,()奠定了中医学的临床基础。

 

A:《伤寒论》;《神农本草经》

B:《内经》;《伤寒论》

C:《伤寒论》;《内经》

D:《神农本草经》;《伤寒论》

答案: 【】

2、《伤寒解惑论》中认为“胃家实”中的“胃家”是指:

 

A:肠道

B:太阴脾

C:阳明胃

D:泛指整个胃肠道

答案: 【】

3、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:()

 

A:本草纲目

B:证类本草

C:神农本草经

D:新修本草

答案: 【】

4、《伤寒解惑论》中主张《伤寒论》中的“血室”是指:()

 

A:带脉

B:肝经

C:子宫

D:冲脉

答案: 【】

5、以下经方中大黄的作用是祛瘀血、通脉络的有:

 

A:桂枝加大黄汤

B:抵当汤

C:桃核承气汤

D:大黄牡丹汤

答案: 【】

 

第七章 章节测试

1、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主要是:()

 

A:寒邪束表,内郁化热

B:寒邪袭表,营阴郁滞

C:风邪袭表,营卫不和

D:风寒外袭,少阴阳虚

答案: 【】

2、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()主之。

 

A:葛根汤

B: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

C:黄芩汤

D:葛根黄芩黄连汤

答案: 【】

3、五苓散的方后注包括:()

 

A:药后糜粥自养

B:白饮和服

C:多饮暖水

D:汗出愈

答案: 【】

4、《伤寒论》第12条“太阳中风,脉浮缓”,与第39条“伤寒脉浮缓”意义相同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5、李克绍先生主张,大承气汤中大黄的作用是通下大便,荡涤肠胃;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是祛瘀血,通脉络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 

第八章 章节测试

1、“风则伤卫,寒则伤荣”,出在伤寒论哪一章中?

 

A:辨太阳病脉证并治

B:平脉法

C:伤寒例

D:辨脉法

答案: 【】

2、五苓散的服法包括

 

A:顿服

B:覆取微汗

C:多饮暖水

D:白饮和服

E:服药后糜粥自养

答案: 【】

3、姜建国老师在中医七年制全国统编教材中,总结了李老的学术观点:蓄水证,就是水的代谢异常的选择题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4、《本草经》中对芍药性味功效的认识是

 

A:止汗

B:止痛

C:益气

D:活血

E:味苦

答案: 【】

5、姜建国老师认为:大柴胡汤中大黄与枳实的配伍与大承气汤意义相同,是通泻阳明腑实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 

第九章 章节测试

1、葛根汤类方的临床运用指征是项背强痛,头痛,恶风寒,发热,无汗或汗出,苔薄白,脉浮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2、肠易激综合征症见持续性或反复性腹泄,大便每日36次,便中带有大量粘液。中医辨证多属脾虚湿热,肝风乘之。

 

A:桂枝汤

B:乌梅丸

C:小建中汤

D:理中汤

答案: 【】

3、姜建国老师认为,仲景之所以将吴茱萸汤证、茯苓甘草汤证、真武汤证等,分别列入不同的病篇,是十分机械的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4、《伤寒论》确实重视脉诊,少有舌诊。这可能与汉代舌诊理论与临床的局限性有关。特别与温病学对比,充分显示了时代的差异性。

 

A:

B:

答案: 【】

5、温病方剂的一甲、二甲、三甲复脉汤来源于哪一张经方?

 

A:炙甘草汤

B:理中汤

C:小青龙汤

D:小建中汤

答案: 【】

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